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从苏轼《石钟山记》到曾国藩日记:绵延至今的石钟山命名之争

时间:2023-06-13 08:24:30 | 浏览:97

石钟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正处在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这样一座相对高度只有40米的小山,取什么名、有什么讲究,其实并不重要。但从苏轼的著名散文《石钟山记》之后,它的名称来历似乎就成了个大问题。石钟山苏轼说,石钟山得名是因为其音,山下多

石钟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正处在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这样一座相对高度只有40米的小山,取什么名、有什么讲究,其实并不重要。但从苏轼的著名散文《石钟山记》之后,它的名称来历似乎就成了个大问题。

石钟山

苏轼说,石钟山得名是因为其音,山下多孔穴,水涌入穴,则“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他因此嘲笑扣击两石听声音的李渤。如今石钟山被称为“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可见大多数人信服苏轼《石钟山记》。数百年以后,清代的俞樾和曾国藩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对,曾国藩在《石钟山名考异》和日记中说,石钟山下有洞穴,“深不可穷,形如覆钟”,因此“钟以形言之,非以声言之”,俞樾说“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说“东坡当日,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论形的曾国藩、俞樾和论声的苏轼,哪个更正确?

(一)钟名何来:从郦道元到李渤

元丰七年(1084)正月,宋神宗出御札,苏轼由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移官汝州(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五年前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在鬼门关上走了一遭。他原以为会久困黄州度过后半生,已经安心在东坡平整土地、种植粮蔬,自号东坡居士。不料又得调令,他趁机走亲访友。弟弟苏辙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盐酒税,苏轼赴筠州和苏辙同过端午,还和友人参寥同游庐山,写下了《题西林壁》。当时恰逢长子苏迈被任命为饶州德兴(今江西德兴)县尉,苏迈参加科举考试之后首次得官,这是苏家的一件大事,因此苏轼绕道和儿子同行,到了湖口再分手。

六月初九(公元1084年7月14日),苏轼终于和苏迈一起“得观所谓石钟者”。这一路上苏轼的心情是极为振奋的,因此《石钟山记》行文中透露出旷达自适的意味,与他此时的积极情绪有关。

苏轼的《石钟山记》以议论为主,间以写景,主要内容是对石钟山得名的探究。他以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开头,重复了郦道元和李渤的观点:郦道元认为是微风鼓浪、水石相搏,从而形成钟声,李渤则认为由于山石材质奇特、扣击之声神奇而得名。苏轼考察之后,发现山石多窍穴,“微波入焉,涵澹澎湃”,发出极大声音。因此总结说,郦道元说得太简单,而“笑李渤之陋”。

首先要说明的是,现存的桑钦《水经》根本没有提到石钟山,更找不到“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这句话,郦道元《水经注》也查阅不到苏轼《石钟山记》中所说的“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苏轼引用《水经》和郦道元观点的内容照搬自唐代李渤的《辨石钟山记》,后来谈到石钟山的各位学者也并未去翻检《水经注》,而是直接引用苏轼的说法,把“水石相搏说” 牢牢地扣在郦道元身上,这倒像是郦道元的一桩“不白之冤”。不过,也有可能是否在唐代以后的《水经》和《水经注》中,这一段落恰好都佚失了。

《集古录跋尾》

欧阳修与苏轼关系密切, 嘉祐二年(1057),苏轼参加会试,欧阳修为权知礼部贡举,正是他放苏轼“出一头地”。 无法判断苏轼有没有看过欧阳修编集的《集古录跋尾》,但可能性是很大的。即使之前不知道这篇短文,到了九江自然也就知道李渤与石钟山的故事了。因此,苏轼是“有准备地”去游览石钟山的。

(二)曾国潘和俞樾:苏轼之“误”?

李渤以山石材质为命名原因,正面临苏轼所说的问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能够发出响亮清越声音的石头未免太多,中国从远古时期起就以石磬为重要的打击乐器,何处石头不能响,这里偏偏以石钟山为名,确实很奇怪。

曾国藩和俞樾的以钟为形的观点,初初一看,似乎更加合理。石钟山下多孔洞,山腹中空,这很可能正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俞樾在《春在堂随笔》中记录了亲家翁彭雪琴侍郎的说法:

彭玉麟像

彭雪琴即彭玉麟,曾任清朝的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俞樾应该是赞同自己亲家翁说法的,问题是彭雪琴的说法显得夸大其词,令人怀疑。这么多年过去,除了彭雪琴,谁又曾在石钟山里的石穴见到所谓“我来醉卧三千年,且喜人世无人识”的诗句呢?涨水时期,山洞都会被淹没,这些镌刻在石上的诗句又是如何保存下来的?有趣的是,曾国藩在日记中恰恰记录了和彭雪琴入石钟山考察的事情,当时彭雪琴是曾国藩的下属,曾国藩可没说到什么“丹房”、“小憩千年人不识”:

石钟山的苏轼像

苏轼在月明之夜所观察到的石钟山有什么特点?夜色之下见到的山形,“大石侧立千仞,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考虑到石钟山相对高度不过四五十米,苏轼的描述无疑是一种诗意的夸张。更令他产生无穷想象的是所听到的“山音”,有生灵之音,栖鹘磔磔云霄间,鹳鹤叫声响于山谷;有自然之音,山石“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夜深人静时,万籁俱寂,苏轼与儿子苏迈、舟人泛舟于辽阔的水上,注意到水石相激的声音洪亮而别有韵味。有人曾说,苏轼为什么要在光线不好、行舟不便夜间才去游石钟山?很可能苏轼当时要验证郦道元的“水石相激发声”的说法,夜间才便于感受石钟山之声。

石钟山景色

在中国古代士人心目中,音乐表现着人的内在心灵,有着极其超然的意味,《礼记》说“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惟君子能为知乐。”对自然之“乐感”的发现,则可以追溯到庄子。庄子认为自然是“道”的体现,他推崇自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把“与天地精神独往来”作为理想。从魏晋时期开始,接受庄子思想的士人们就“以玄对山水”,希望从自然景物中领悟宇宙和人生的本质,对自然的欣赏折射出士人们超脱玄远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境界。

苏轼显然也接受了庄子思想,他对艺术的追求是“天工与清新”,赞赏“行于简易闲澹之中,而有深远无穷之味”,强调超然、自得、天成之韵,恰如同庄子在《齐物论》所说的“天籁”。 庄子说,“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而天籁是天然发出的声音,是音乐的最高境界。十多年后的建中靖国元年正月五日(1101),苏轼从谪居的海南儋州回返,路过江西南安,此时离他生命的终点只有半年时间,司法掾吴君拿出《石钟山记》给苏轼看,苏,写了《跋石钟山记后》:

苏轼在石钟山感受江水穿石,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这是一种人与浩荡无垠的自然相融相合的体验。水起、风声、石响,这就是“庄生所谓天籁”。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理学名家,彭雪琴也是理学中人,理学是“社会之心”,与庄学的“超越之心”针锋相对。即使晚清时期的理学和宋代的理学有所差异,却都有“重道轻文”的特点,理学家们难以体会到诗人们的诗意和胸怀。比苏轼大四岁的程颐看不起杜甫的诗歌,说“能言诗无如杜甫,如云‘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如此闲言,道出做甚?”曾国藩和彭雪琴也未必能感受到苏轼月夜游于赤壁之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的情思。这就是诗人和理学家之间的不同:诗人眼中只有诗,理学家眼中全是理。

有趣的是,苏轼的《石钟山记》本身就与当时北宋的理学“气场不合”。张载和程颐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代,比苏轼年纪略长,他们把“知”分为先天具有、靠内心体悟的“德性之知”和后天的、需要依靠耳目见闻培养的“见闻之知”,张载说,“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圣人尽性,不以见闻梏其心”,程颐认为“大凡学问,闻之知之,皆不为得。得者,须默识心通。”二程贬低“见闻之知”,认为这与真正的学问无关。苏轼则强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这俩人唱的分明是“对台戏”。两年之后苏轼因为司马光的丧礼嘲笑程颐说“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程颐也在苏轼长子苏迈的官职上“使坏”,双方的交恶似乎在《石钟山记》里就隐隐约约能看见苗头。

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设:如果苏轼到达石钟山下,正是白天,正是枯水季节,苏轼恰好进入岩洞,看见山腹之中的阔大洞天,他会采纳“以形命名论吗”?可能会,但更可能不会。相比以外形论,以“天籁”论显然高妙得多。为什么要放弃一个相当雅致的命名原因,去认可一种浅白的、无甚意趣的理由呢?苏轼曾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论山名以形似,难道不是“见与儿童邻”?山形如钟与天籁之音,显然后者更有意趣、更近玄远之“道”,更能得到文人的青睐。

(四)感念苏轼

游石钟山一年之后,宋哲宗即位,高太后临朝听政,苏轼时来运转,重新被起用,很快成为朝中大员。之后他认识了米芾,米芾是湖北襄阳人,恰好有一块用石钟山之石制作的砚台,可见苏轼与石钟山有缘。他特意写了《米黻石钟山砚铭》:“有盗不御,探奇发瑰。攘于彭蠡,斫钟取追。有米楚狂,惟盗之隐。因山作砚,其词如陨。”

如今的石钟山,大半名声因苏轼的散文而起。客观地说,因为时间久远,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已经难以说清。无论是曾国藩等人以形论,还是苏轼以声论,或者有些研究者提出的形声结合论,反映的都只是提出者本人的立场,与真正的得名原因无关。这场持续数百年的争议,在增加石钟山的意趣、成就了石钟山的名气上,倒也不能说全无意义。正因为苏轼等人,才把石钟山变成了一座“文化之山”。

相关资讯

《石钟山记》及其后续:苏轼嘲笑李渤,曾国藩嘲笑苏轼

石钟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正处在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这样一座相对高度只有40米的小山,取什么名、有什么讲究,其实并不重要。但从苏轼的著名散文《石钟山记》之后,它的名称来历似乎就成了个大问题。石钟山苏轼说,石钟山得名是因为其音,山下多

从苏轼《石钟山记》到曾国藩日记:绵延至今的石钟山命名之争

石钟山位于今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正处在鄱阳湖与长江的交汇处。这样一座相对高度只有40米的小山,取什么名、有什么讲究,其实并不重要。但从苏轼的著名散文《石钟山记》之后,它的名称来历似乎就成了个大问题。石钟山苏轼说,石钟山得名是因为其音,山下多

探索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不是苏轼说的那样

欢迎关注头条号《写乎》,您的足迹就是《写乎》!推荐: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是一本什么书?文/谭汝为(一组湖口县石钟山图片)【作者简介】谭汝为,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教授,从事汉语词汇学、修辞学、民俗语言学和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主要著述

苏轼《石钟山记》

原文:《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

中国千古奇音疑失声,石钟山难闻苏轼当年亲探的钟声

有一座山,一篇游记让它声名远扬,在文学界和军事界都赋予了传奇色彩,这里既有学术上的各抒己见,又有战场上的兵刃相见。900多年前,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携爱子苏迈深夜泛舟彭蠡口,亲探水浪拍打的崖壁和岩洞,证实了“石钟”之说,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石钟

石钟山游记 苏轼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

考研·翻译硕士:林语堂·英译·苏轼·石钟山记

苏轼·《石钟山记》英译《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

古文观止——苏轼之石钟山记

苏轼,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这里就不赘述。本文是一篇以游记来昭示哲理的散文,通过记叙、探究“石钟山”得名缘由的过程,说明凡事需要亲临实践、调查研究,才能获得真相,切不可主观臆断、轻信传言。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

游石钟山,跨越千年与苏轼同听钟鸣之音

石钟山 ,素有“中国千古奇音第一山”之称,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城区,长江与鄱阳湖交汇处。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也是长江下游沿线上的主要景点之一。 石钟山海拔61.8米,相对高度约40米左右,面积0.2平方公里。因山

古人关于石钟山名称由来的辩论,德安乌石门就是石钟山你信吗?

相信去过石钟山的朋友都有过好奇,为什么不是铜钟或铁钟,世上哪有用石头做的钟,就是做好了也敲不响,不响也就不能叫钟。其实,古时候的人也和我们的想法一样。于是乎,一群闲的无聊文人雅士又或文人相轻,都陆续参与到石钟山之名由来辩论中。 首先挑起论

江西这座山因苏轼闻名天下 被誉为“千古奇音第一山”游客却不多

江西九江,因长江九条支流在此地汇聚并流入鄱阳湖而得名,是江南著名的游览胜地,素有“九派浔阳郡,分明似图画”之美称。据统计,九江现有230多处自然与人文景观,除了闻名中外的庐山、鄱阳湖,在城市以及周边还有很多值得一访的古迹,石钟山就是其中一处

朱 虹 宋佳星:“江西山水真吾邦”—苏轼与江西的不解情缘

苏轼画像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生于经济发达、重文轻武的北宋,是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和治水专家。苏轼天赋异禀、才华横溢。他博采众长、涉猎广泛,在诗、词、文、赋、书、画诸方面均取得巨大成就,

在西湖的群山中,杭州网小记者走进苏轼、于谦、岳飞故地,感受宋韵文化魅力

前期,上城区文广旅体局推出“上城迹忆·宋风微旅”亚运城市体验文博游线,其中包含:德寿重华、海塘胜迹、吴山揽胜、惠民仁政等多个主题,在这10条精品研学游线中,上城区文广旅体局联合杭州网专门在5月20日下午,开展了“志士仁臣”杭州网小记者专场研

一天一首古诗词 | 宋词,苏轼《菩萨蛮·西湖》

《菩萨蛮·西湖》【宋】苏轼秋风湖上萧萧雨。使君欲去还留住。今日漫留君。明朝愁杀人。佳人千点泪。洒向长河水。不用敛双蛾。路人啼更多。译文湖上秋风、湖上秋雨、湖上行舟,都不忍您离去,您刚想启程,秋风瑟瑟,秋雨潇潇,留住。今天枉自留下你,明天“我

火了1700多年的黄鹤楼,李白苏轼的打卡地,古建中的顶流

中国的古建筑中,有一座楼异常显眼,它诞生于兵马纷争的三国,却在之后的岁月里,常与诗词歌赋为伴;它耀眼了华夏历史1700多年,少有楼阁能望其项背,它就是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的一首七律

友情链接

网址导航 SEO域名抢注宝宝起名网妈妈知道币圈虎牙直播资讯网孔子故居旅游攻略保山今日新闻网龟峰山旅游攻略漯河新闻头条网考研培训网平遥古城旅游攻略西凤酒股票网蜂蜜知识网原油期货网比亚迪A股美容整形网大理洱海旅游攻略桂林叠彩山旅游网黄冈新闻头条网
贺州新闻资讯网-贺州红豆社区、贺州论坛、广西贺州红豆网新闻、贺州新闻爆料热线、贺州新闻最新新闻今天、贺州新闻网今日头条最新消息、贺州房价、贺州房价走势最新消息、贺州天气预报、贺州特产、贺州旅游景点大全排名资讯、广西贺州八步新闻头条资讯。
贺州新闻资讯网 daimeili.cn ©2022-2028版权所有